近日,在2024年IEEE国际电子设备会议(IEDM)上,英特尔发表了七篇自有论文及两篇与IMEC的合作论文。这些文章主要由英特尔代工技术研究团队撰写,宣布其在二维晶体管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主要涉及超硅材料、芯片互连和封装技术。
此次突破包括全栅极(GAA)晶体管的规模和性能提升,采用硅及超硅材料制造原子级厚度的二维晶体管。英特尔还介绍了其减法钌技术,该技术通过使用钌替代传统铜材料,结合气隙设计,显著提高了互连性能和可扩展性,实现了晶体管间更细小的连线。此外,英特尔在芯片封装方面取得了突破,推出的新选择层转移(SLT)技术能够将芯片到芯片的组装吞吐量提升100倍,极大提升了封装效率和灵活性。
英特尔该技术研究团队隶属于公司的代工厂,过去50年来,该团队一直专注于开发近期可商业化的产品,为英特尔的基础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最新的创新技术如PowerVia背面供电和RibbonFET栅极环绕架构均出自该团队。RibbonFET是英特尔自FinFET以来首款全栅极晶体管设计,采用堆叠纳米片结构,全面包围栅极,显著改善了短沟道效应并提升了性能。
在互连技术方面,随着晶体管尺寸的不断缩小,传统铜互连线面临难以进一步微缩的挑战。英特尔的减法钌技术通过减少铜量并引入气隙,有效降低了线间电容,提升了导线的电阻率和电流承载能力,使得互连线能够在更小的间距下实现高效传输。这一技术不仅具备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,还具有成本效益,预计将在未来的制程节点中广泛应用。
此外,英特尔在二维材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,使用钼基材料制造的栅极长度为30纳米的二维全栅极NMOS和PMOS晶体管展示了优异的驱动电流性能,远超现有同类研究成果。英特尔表示,这些二维材料有望在未来替代硅,进一步推动晶体管技术的发展。
在封装技术方面,英特尔的新选择层转移(SLT)技术通过无机红外激光脱键合,实现了整个芯圆晶圆与底层晶圆的高效连接,显著提高了封装的吞吐量和功能密度。英特尔还将在IEDM上展示其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(EMIB-T),这是EMIB技术的一个新变体,首次使用TSV通过桥接器传输信号,进一步提升了芯片间的互连性能。
英特尔代工技术研究团队的这些突破性进展,涵盖了新材料、异构封装和全环绕栅极等多个领域,标志着公司在半导体制程工艺上的持续创新与领先地位。英特尔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推进五个工艺节点,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单芯片封装1万亿个晶体管,先进的晶体管技术、微缩技术、互连技术和封装技术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。